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当前,我国消费市场正处于转型和现代化的重要时期。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“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,加强人工智能融合赋能,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发展新的增值产品和服务,持续扩大新的消费增量”。这为新形势下推动消费质量提升和扩大、激活内需潜力指明了方向。新的消费增长点来自哪里?另一方面,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消费结构的转变。从生存到发展、享受,加速释放高品质、个性化服务的消费需求。另一方面,不同代际、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者需求差异化,催生了银色经济、“Z世代”消费等细分市场,为消费扩张开启了多种可能。这些重大变化不仅为消费增长提供了现实基础,也对供给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如果我们看看现在的消费市场,就会发现一些结构性变化正在出现。今年1-10月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5.2%。这意味着四分之一的交易成功购买实物商品是在网上完成的。与此同时,节能家电、新能源汽车零售额保持高速增长,消费旅游、文化、体育等领域持续增长。居民人数持续增加。这些数据描述了当今消费市场的重要特征。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,服务消费持续增长,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正在重塑消费生态。新消费增长关键是增强供给和需求的适应性。需求侧的变化要求供应系统更加灵敏、精准地应对。如果供给创新落后于需求改善,就很难充分发挥消费潜力。结果就是这样。如果供给质量达不到消费者的期望,市场活力就会受到抑制。因此,提高供需适应性不仅是激活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,也是畅通经济周期的重要一环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系。首先,要把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推动制造业向柔性化、定制化转型,以及服务业向智能化、场景化升级。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居等创新产品快速普及,即时零售、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不断突破传统消费边界。新技术、新模式的创新应用,既是从无到有的进步,也是从有到精的提高。协调好培育新增长点和强化基础市场的关系。现有库存不能被忽视或牺牲实现增量增长。我们在积极探索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、服务消费等新领域的同时,也要重视汽车、家电、家具、餐饮等传统消费的基础性作用。这些传统部门不仅规模庞大,而且关联广泛的产业链和就业集群,对支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创新、稳定和老化可以相辅相成。比如,他将智能元素引入传统家电,可以有效刺激以旧换新的需求。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线下商圈和餐饮服务,提高效率、改善体验,这本身就会带来库存整合和扩张。庞大的传统消费市场为新技术应用提供了最大的试验场学。新消费增量的扩大,离不开增量政策的支持。新兴消费模式往往面临缺乏标准、监管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限制,需要政策跟上。企业要通过适当的财税激励措施,加快建立适应新业态的监管框架,引导更大的创新投入,为新产品、新业态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。在传统消费领域,要通过优化环境、减轻负担,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,稳定市场预期。近年来,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旧有消费品更新换代、服务消费和入境消费的政策措施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也为下一阶段扩大新消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提示。 (作者:熊立)来源:经济日报)
(编辑:富忠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