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官平:扩大服务消费、稳增长、惠民生
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金官平:扩大服务消费、稳增长、惠民生
2025年11月15日 05:31 来源:经济报 □ Kim Kanpei
服务消费作为改善消费的重要方向,正在成为增强内需动能、畅通内循环的关键。 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明确提出“扩大服务消费以便利业态准入和融合为重点”。这一发展不仅符合我国人均GDP突破1.3万美元后转变消费结构的客观规律,也满足了过路居民从物质满足到精神财富的需求。服务消费与行业“增长极”相连产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“幸福线”。它不仅涵盖餐饮、旅游、保洁服务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,而且与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深度融合。它是衡量经济活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。今年前三季度,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比提升至46.8%,但与发达国家60%左右的水平相比,仍有发展空间。扩大服务消费既是稳增长的现实举措,也是惠及民生、促进工作信息化的战略选择。 “放宽准入”的核心是破除体制障碍,释放企业活力,解决整体服务不足、结构性失衡问题。日本服务消费市场长期低迷是低价商品过剩、高端商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。另一方面,家务劳动、养老等基础服务标准化程度较差,导致消费者投诉率较高。另一方面,先进医疗、文化旅游等优质服务供给稀缺,部分需求正在向境外转移。解决上述问题,要坚定保持“对外开放”和“对外开放”双向努力。在国外,我们将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,并要为日本等地区外资准入提供便利,引进国际先进服务模式。在国家层面,要打破“玻璃门”,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、文化、体育、旅游等领域,通过财政补贴降低综合服务成本落实免息、免税等措施,让社区一体化养老中心、综合托幼中心真正走进群众生活。 “企业融合”的关键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格局重构,拓展服务消费边界,释放潜在消费需求。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提高,单一的服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、个性化的需求。融合、沉浸、互动是服务消费的新趋势。从各地实践来看,“文化+科技+消费”的融合业态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旅游的时间和空间限制,还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,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。实现全年龄覆盖、个体满意,必须进一步推进深度融合“商务、旅游、文化、体育、健康”融合发展,让服务消费从单一功能向复合体验发展,关注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。扩大服务消费,不仅要突破供给瓶颈、创新消费场景,更要着力增强消费能力、提升消费信心。 。近年来,国家注重“增收减负”,双向推动、政策得当。增收方面,我们将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活动、鼓励农村新业态等措施,继续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。减负方面,依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,有效减轻居民消费负担,扩大开展护理保险测试,扩大综合日托床位。政策协同发力,丰富了居民钱包,增强了消费信心,为改善服务消费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服务高效消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挑战,需要不断努力改善供给、增加收入、优化环境,取得长期成功。各项政策协调落实,取得成效。取得成效,服务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持久动力。 (作者:金宽平 来源:经济日报)
(编辑:富忠明)

发表回复